《觸摸行業正能量》 特別策劃 穩健與突破
《觸摸行業正能量》特別策劃
【編者按】第九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(CCMT 2016)4月在上海圓滿收官。展會規模再創歷屆新高,共有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余家機床工具企業參展,觀眾的數量和質量超出預期,觀眾數量比上屆增長5%。有媒體對此評論為:冷市場中的熱展會。
也許這一評價不很準確。因為CCMT2016招展期間也遇到了不少困難,但其最終所展示出的國際化氣質、專業化水準和一流的展覽平臺,給業界留下深刻印象。在大的市場環境仍舊未有根本好轉的背景下,CCMT2016所表現出的強大凝聚力令人關注,盛會所以為盛,大概因其釋放出大量積極信號產生正能量,參展企業展示出的不僅是新的展品,還有新的經營理念與戰略格局,這比表面上的熱鬧更為重要。
展會期間,由協會主辦的CEO國際論壇,聚集了行業中一批代表性企業的CEO,在論壇上交流了豐富的信息和有價值的新理念,值得深入關注。協會傳媒部將其中的一些關鍵詞整理出來,結合展會中參展企業和展品透露出的信息,提煉出如下四個深度報道主題:穩健與突破、取舍與縱深、堅守與求變、專注與轉型,形成系列綜述文章,敬請讀者關注。
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,行業企業拖著沉重的步履已經走過了5個年頭,其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。有的企業得益于前些年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積累,即使在市場需求總量下降,需求結構升級的情況下仍然具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和戰斗力;而有的企業則在高速發展的那些年精力和財力都著眼于眼前利益了,沒有顧忌企業的長遠發展規劃,單純盲目地擴大了生產規模,全然忘了企業當初的定位而沒有注重自身發展能力的培養和積累,遇到經濟形勢下滑的情況,跟不上市場需求的變化而出現訂單大幅下降,庫存嚴重積壓,資金鏈斷裂的現象,企業陷于崩潰的邊緣。運氣好的企業被收購,運氣差的就倒閉關門;當然大多數的企業是處于喘息困難但還一息尚存的狀態,目前機床行業新的格局已經初露端倪,總體趨勢是民企好于國企。但有一點可以肯定,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,穩健發展的企業要好于急于冒進、只顧眼前的企業,原因在于到了關鍵時刻穩健的企業能有突破。
在2016機床制造業CEO國際論壇上,演講嘉賓們侃侃而談,給大家傳遞了很多積極向上的信息,有許多值得探討和研究的話題,在這里著重探討一下穩健與突破的話題。
有人可能認為穩健與突破是一對矛盾,穩是穩重,不輕舉妄動,怎么會有突破呢?但穩健卻是穩而有力度的意思,穩和健不分主次。我理解穩健與突破的關系是:沒有穩健發展的積累,就不可能有突破。穩健是突破的基礎,突破助力于穩健的發展。
我國機床工具行業高速發展了10多年,雖然行業的整體規模上去了,已經連續8年世界第一。但高檔產品無論在量還是在質與國外同行相比均有較大差距。這主要體現在行業質量標準水平低、創新能力不足、基礎配套能力弱、產品綜合質量差,特別是可靠性方面的不足尤其明顯,還不能滿足客戶日益升級的要求。分析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,跟那些年行業普遍比較浮躁,急功近利現象盛行,缺乏穩健的思維和作風有關,可在當時這就是行業的主旋律。但也有不受行業整體不良風氣影響做得好的企業,寧江機床和上海工具廠有限公司就是典型的案例。
寧江機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
寧江機床多年來專心專注其自身特點,著力打造寧江機床品牌,在1995年即把精密、高效、成套、自動確定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并朝著這個方向不懈努力,經過數年積累和不斷滿足升級的市場需求,2005年又把自動化調整為智能化。他們朝著既定的發展方向,年年都進行前瞻性技術研究、基礎實驗研究以及新產品的研發工作。一步一個腳印,穩健地向前推進。借力國家重大專項的契機,寧江機床在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上下苦功夫,最終通過長達四年的扎實細致工作,使“精密臥式加工中心”和“高速精密臥式加工中心”的可靠性等指標大幅提升。精密、高效和成套的生產已取得不俗的業績。例如導軌加工直線度,已經做到每米小于一個μm,體現了精密;高效則體現在轉速和加速度上,加工中心最高轉速每分鐘達到4萬轉,磨頭轉速每分鐘達到18萬轉;成套設備也完全能夠按照用戶需求定制產品。
成績的取得與寧江機床穩健的工作作風密切相關。寧江總經理姜華曾經說過:“面對困難,既要耐得住寂寞,還要受得住折磨;面對未來,既要充滿信心,更要用激情和行動去詮釋?!边@就是他們穩健心理的真實寫照。
面對連續多年的行業經濟的下滑,寧江又出臺了一個穩健的措施就是收縮戰線,加強縱深,把過去擴張的領域甩掉,回歸自己擅長的領域。所用的武器就是工匠精神。他們現在特別強調用工匠精神打造企業的精度、可靠性“雙核”文化,把質量和可靠性做好。
新的形勢下,寧江人憑借自己多年穩健的鋪墊,把提升國際競爭力作為企業突破的方向,做好企業技術和產品規劃,做好轉型升級,爭做中國屈指可數的百年老店。創新引領發展,品質成就未來。具體來說就是要以國際同行產品技術和質量為標桿,深入改變技術基礎研究,創新質量管理模式,發揚工匠精神,讓產品質量有質的突破。“細致雕琢產品、享受品質突破”。
寧江的發展證明,突破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夠完成,而且突破之后也不是顛覆和面目全非的道理,同時也說明了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。
上海工具廠有限公司
另一家在穩健中尋求突破的典型企業是上海工具廠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上工”)。
上工1949年建廠,是工具行業內為數不多的一家國有控股企業。這幾年制造業經營日趨困難,普遍覺得日子不好過,而上工卻迎來了企業歷史上增長速度最快、經營質量最好、員工幸福指數最高的最佳發展時期?!笆濉逼陂g,上工共實現營業收入31.05億元,同比“十一五”增長34.4%;凈利潤3.62億元,同比增長58.1%;凈資產收益率平均達到15%;上交股利3.05億元,同比增長187.7%;員工年平均收入達到10萬元,同比增長一倍多。上工的效益指標和發展質量在行業內處于明顯的領先地位,成功的奧秘就在于“穩字當頭,穩中突破”。
一是在穩健中求發展。早在2010年蕭偉鋒上任總經理之初,就敏銳洞察出了中國經濟換擋調速、轉型升級、優勝劣汰的必然趨勢?;趯暧^及行業發展的準確研判,蕭總為上工“十二五”期間的發展定下了“穩步經營,追求有效益增長”的戰略性基調。因此,無論宏觀經濟是上升還是下行,上工總能提前應對,坦然應對,巧妙應對。
不僅發展基調定得準,在整個制造業還處于盲目擴張的無序狀態時,上工已經悄然開始了他們的調整步伐。首先是調整產品結構,實現產品線向硬質合金刀具、超硬刀具、機床附件、量具量儀等領域延伸,做行業內品種最豐富、規格最齊全的現代金屬切削解決方案供應商。其次是調整生產組織結構,升級高效產能,調整低效產能,淘汰落后產能,優化工藝路線,實現精益制造,調整后的生產線縮減了,而規模和效率反而提高了。第三是調整人員結構,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,在產銷規模提高70%的情況下,員工總數卻精簡為原來的一半,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。難能可貴的是,上工的調整不是在企業面臨經營困難時的被動調整,而是在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下的主動調整。
上工是中國工具行業的奠基成員之一,也是工具行業發展最好的企業之一,上工的每一項舉措,每一步行動,都不僅從企業自身思考,更從促進整個行業發展的高度,反復論證,深思熟慮?!氨M量不要犯錯誤,如果錯誤無法避免,也要盡可能少犯錯誤,最起碼要比別人少”,這是蕭總對上工人的提醒,也是對上工人的要求。別人并購擴張也好,投資產能也罷,亦或是血拼價格陷入紅海搏殺,上工始終保持一種定力,不盲從,不跟隨,不冒進,堅持走自己既定的集約化、精益化、差異化的發展道路。
在宏觀形勢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,穩健發展、深思慎行無疑是企業最理想的選擇。上工穩字當頭,效益為先的經營策略,適應了新常態的經濟規律,適應了調結構、去產能的時代潮流,適應了“中國制造2025”的政策要求,為行業企業的發展樹立了標桿,值得學習借鑒。
二是在發展中求突破。多變環境下的穩健經營,為企業尋求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突破奠定了效益和物質基礎。上工在穩健發展中的突破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:
首先,打造上工品牌工具產業鏈,實現發展模式突破。“上工”品牌是工具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品牌之一,在尋求企業發展之路的過程中,上工沒有選擇投資并購、增添生產線、擴張產能等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模式,而是針對我國工具行業企業呈現出的數量眾多、規模較小、效益較差、競爭力不強的“碎片化”特征,提出了聚合社會資源,打造品牌工具產業鏈的戰略發展思路,實現了做平臺型企業的發展模式突破。如今,圍繞“上工”品牌,以企業所在地上海為中心,輻射浙江、江蘇、安徽等長三角地區的產能資源合作鏈已初具規模,加上遍布全國的渠道網絡和主要原材料戰略供應商,上工打造了一個供、產、銷一體化的品牌工具生態圈,以品牌產業鏈、生態圈的競爭力,應對個體化企業的競爭,無疑品牌優勢更凸顯,競爭優勢更明顯。
其次,以服務國家大項目為契機,實現技術創新突破。上工充分發揮近70年的技術優勢和技術積淀,探索出了以市場為導向,參與國家重點專項、服務國家重點項目、進口產品國產化替代、產品技術品牌合作、產學研相結合、應用新工藝生產老產品等一系列符合企業特點,多渠道、多途徑的技術創新之路。持續的創新堅持已初見成效,上工產品已成功實現為大飛機項目、航空航天工程等國家重點工程的配套服務,以及汽車制造、精密切削等高端制造領域的進口產品國產化替代配套,傳統絲錐產品經過工藝的革新升級,目前產銷量已居行業之首。
第三,通過提高標準提升產品質量,實現品質競爭力突破。產品品質是支撐品牌影響力的重要因素,也是產生品牌溢價的決定性因素。上工抓產品質量,在堅持傳統做法的同時,實現了質量視野的突破。用蕭總的話說,“當企業現有的能力、現有的資源,已經將各個環節做到極致,通過提高標準來提高質量,無疑是突破性的選擇”。
如何看待穩健與突破,如何正確處理穩健經營與創新變革的辯證關系,上工經驗值得思考。在蕭偉鋒總經理看來,面對新常態,企業首先要想辦法活下來,活下來了才有可能再去追求活得好。穩健經營并不排斥發現機遇、抓住機遇、創新突破。作為國企的最高決策者,蕭總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官,而是受股東委托的企業經營者,更多的是感受到行業發展的責任,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責任,讓員工有質量地生活、有尊嚴發展的責任,而從不選擇驚天動地、標新立異,只是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。
總體上講,突破不是一蹴而就、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,而是需要多年穩健的積累。耐不住寂寞,就走不出穩健的步伐,也就不可能有突破。穩健發展的企業都有著共同點:定位做得好,追求高質量,管理很到位。所以,有欠缺的企業還是要踏踏實實補自己的短板,著急是無濟于事的,這個過程也不可能逾越,否則就會被淘汰,突破那就更是天方夜譚。
(閻曉彥)